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照相机电池

精养花白鲢亩产这种套养鱼效益非常可观为何

2025-02-18 来源:柚子资讯

花白鲢是湖北区域池塘常见套养鱼类之一,对池塘水质调节有重要贡献,起到稳定水质,促进吃食鱼稳定吃食等作用,且花白鲢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在吃食鱼行情差时,花白鲢效益能占到50%甚至更高,而在吃食鱼行情好时,花白鲢效益也能占到30-50%左右。对近三年池塘干塘数据分析发现花白鲢效益贡献比在37.11%-64.54%之间,平均效益贡献比为47.85%,效益非常可观。

花白鲢养殖有两种模式,常规模式以白鲢为主,花鲢为辅。倒挂模式则是以花鲢为主,白鲢为辅。因为近几年花鲢行情较白鲢高很多,所以很多养殖户会选择以花鲢为主的倒挂模式(表2)。

表2 湖北池塘花白鲢放养模式简介(以白鲢:花鲢=2:1和1:2为例)

倒挂模式与常规模式差别在于水质调控,花白鲢均为滤食性鱼类,一般认为花白鲢均是没有食物选择性,但实际上因鳃耙间隙不同,花白鲢食性也不尽相同,花鲢更偏重以浮游动物为饵料,而白鲢侧重于滤食藻类。所以当池塘中花鲢密度过多时,浮游动物受到捕食而减少,而浮游动物减少后,对池塘藻类失去抑制作用,容易造成藻类老化引起水质问题。

截止到2017年1月1日,笔者针对所收集到的干塘数据分析发现2017年湖北区域整体花白鲢产量都不高,和2016年相比,仅少部分池塘花白鲢产量持平或者增产,而大多数池塘都出现了减产现象,这对2017年的养殖效益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不同区域不同维度分析花白鲢减产的原因,旨在为客户养殖提供参考。

为分析2017年花白鲢减产情况,选择湖北4个典型区域不同养殖模式,筛选2016年和2017年下肥成本,花白鲢放养模式相似,投喂量相差不大的池塘作为数据分析。

从湖北4个典型区域,其中东西湖样本数为5口池塘,洪湖样本数为7口池塘,黄冈样本数为5口池塘,咸宁样本数为7口池塘。养殖模式包括小草鱼、大草鱼、大小草鱼、鳊鱼、草鳊混养等模式,花白鲢放养模式有常规模式和倒挂模式,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连续两年花白鲢产量减产,平均花白鲢亩产减少了70.7斤,说明2017年湖北区域花白鲢减产具有普遍性。

对比2017年和2016年,这些池塘连续两年放养模式、投喂量相近,下肥产品相近,甚者2017年下肥调水成本要比2016年高。为什么会出现花白鲢普遍减产呢?笔者对几个池塘做了跟踪,通过连续两年养殖户的池塘情况结合大数据深度分析,发现花白鲢掉产的原因无外乎有4个:1、气候异常,2、发病用药影响,3、下肥方式,4、饲料组合改变。

继史上最热的2016年之后,2017年也出现了持续多发热浪、暴雨等极端或反常天气,原因主要来自温室气体浓度和海水表面温度上升导致的全球变暖加剧。援引世界气象组织的分析,将2017年天气称为“新的极端”。2017年气候异常给养殖池塘带来了什么影响?2017年鱼体发病率增加,且死亡率创新高,多数池塘发病死亡率为90%以上。5-6月份为小草鱼发病高峰,6-7月份为鳊鱼发病高峰,其中17年7-9月翻塘数也增加了不少。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花白鲢掉产的基本出现规格不达标,因此,取3口有定期跟踪花白鲢打样的池塘做进一步分析。

这3口池塘养殖模式涉及小草鱼养殖、大草鱼养殖模式,通过持续打样跟踪发现,花鲢规格从9月24日往后花鲢规格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有两个池塘在8月19日时,打样的花鲢已经开始出现规格下降。另外,从对池塘白鲢的定期打样来看,在9月24日往后白鲢开始增长缓慢,甚者出现规格下降的情况。

以花鲢规格出现较大浮动变化的时间点为截点分析6月22日-8月19日及8月19日-9月24日的气候变化。2017年6月22日-8月18日(56天),平均温度为29.3℃,比去年同期平均温度高1.1℃,共有36天温度高于去年同期。而8月19日-9月24日(35天)平均温度显著低于去年同期,平均温度25.7,比去年同期平均温度低0.7℃,共有23天温度低于去年同期。

从9月24日开始到12月底,气温逐渐降低,2017年平均温度为13.5℃,2016年平均温度为14.9℃。2017年和2016年同期温度相比有1.4℃的差异,正常情况下池塘从11月份开始花白鲢生长逐渐受限,也停止了施肥,而今年气温普遍偏低,从8月中下旬开始气候较差,花白鲢饵料生物生长受限,意味着花白鲢生长周期受到抑制。

进一步对2017年阶段性数据的花白鲢肥满度做分析,佐证了以上观点,在9月份往后的花白鲢肥满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花白鲢的体长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肥满度下降了。

对采集到的同一个池塘,放养规格一样的白鲢,干塘肥满度为1.7的白鲢数量占比约80%,肥满度为1.9的白鲢仅有一小部分,分析可见相同体长,肥满度只有0.2的差距,质量相差0.6斤,这进一步证明了天气异常导致池塘中花白鲢减产。

对近三年池塘的用药进行调查统计,发现随着鱼体发病影响,池塘用药次数和成本逐步增加,今年普遍用药成本高于过去两年,2017年平均用药费用为279元,比2016年和2015年要高114元和134元,平均杀虫次数为4.2次,比2016年和2015年高了0.5次和1.6次。有的池塘用药成本甚者高达每亩600元。

池塘大量用药必然会对水质有影响,用药时间集中在5-8月,这期间池塘花白鲢的饵料生物会受到毒杀出现大量缩减,且池塘水质也会一定程度污染,对花白鲢生长必然有抑制作用。

笔者走访湖北各区域池塘调研时,发现养殖户对下肥较为重视,但下肥方案和种类不一,有的下传统肥,有的下生物肥。经过33个样本数据统计后,发现基本池塘都是从3月份开始下肥一直到10月中下旬,这期间下肥方案有做调整的养殖户只占了21.2%,而且用传统肥的养殖户数量也不少,占到了39.4%的比例。

养殖前期下肥方案因与传统肥为主,搭配低温专用渔肥,而到养殖中后期,因为投喂量高,温度也高,这时就得改变下肥方式,具体因池塘具体情况做调整更有益于花白鲢的快速生长。

2017年华中区鱼价行情好,因此大量养殖户选择全程使用高档膨化料,有利于吃食鱼快速生长,而普通饲料全转化为高档膨化料也会导致花鲢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般在养殖中后期就会发现有大量的花鲢上料台,具体花鲢上料台时间和花白鲢放养模式、规格、池塘饵料生物情况等有关。花鲢上料台主要是滤食饲料粉末,而当普通饲料转为膨化料后,被吃食鱼利用率更高,粉末数量更少,花鲢饵料减少从而导致减产。建议膨化料+普通饲料配合投喂,或者单独对花鲢加餐投喂。

2017年的养殖已近尾声,全年受气候的影响,出现了鱼病、翻塘、减产等各类养殖问题,间接导致了养殖效益下降。受天气及水质的影响最大的为池塘套养的花白鲢,因其与水质调节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养殖户更加重视水质调节、疾病预防,同时注意对池塘的补肥调水方案做适当的调整,尽量避免气候的影响,减少养殖损失。

对主养鱼疾病预防有助于花白鲢的平稳生长,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要对主养鱼疾病做预防就得先调好水,改好底。调水主要是促进菌藻平衡,要求下肥的同时要积极的补充有益菌,激活池塘土著益生菌。池塘底部是有害菌的繁殖温床,笔者建议养殖过程中越早改底越好,对不常改底或者投喂量过大的池塘可以偏向于化学改底,到养殖后期就以生物+化学双重改底辅助池塘。

正确的下肥方式可以保持养殖过程水质稳定,既促进吃食鱼快速生长,也对花白鲢生长有很大的帮助。

(1)养殖前期即低温期2-3月份选择用传统化肥打底,此时养殖初期池塘营养盐少,需要能被快速直接释放的无机肥,因此选择传统化肥打底最佳。到3月份开始用低温渔肥肥水,此时池塘已开始投喂,有外源营养盐输入,需要做的就是补肥;

(2)池塘开始下生物肥的时候就应该带些芽孢等有益菌到池塘中,有助于补充池塘有益菌缓慢病菌生长,这时水温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需下太多益生菌。到养殖中后期则下肥剂量减少,宜少量多次下肥,该时期重点是补充大量益生菌,快速分解池塘残饵,激活池塘土著益生菌群;

(3)通常在养殖中后期可见大量花鲢上料台,这说明池塘花鲢饵料生物供不应求。因此,无论是高密度常规模式还是倒挂模式下,为追求更高花白鲢产量,建议在7-10月开始用发酵饲料进行补充投喂。

数码设计期刊

大健康杂志

现代盐化工杂志

中华活页文选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