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减负提质

起名王影漫说小孤堆集

2025-10-21 来源:柚子资讯

作者—岳文生

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有个以孤堆而命名的乡镇,孤堆回族乡,它就是周边居民俗称的小孤堆集。

孤堆回族乡,因周边孤堆(古堆)众多而得名。附近有马家堆、李家古堆、严氏古堆等等,星罗棋布。

下图一是严氏孤堆

下图是马家孤堆

小孤堆集历史上属寿州东乡,解放后五十年代成立孤堆公社。随着102省道的修通穿境而过,又是公社所在地,小孤堆才有了集市,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小孤堆集。

1964年划规长丰县管辖。

早在清朝初期这里就有了二个集市。一个是杨镇集,一个是杨家小集,杨镇集就是现在的杨镇村委会往南三叉路口旁。

下图为昔日的杨镇集旧址

杨家小集在现在的蔡圩村对面,著名的严氏古堆北则,杨家小集已拆迁,已不复存,但杨家小集这个地名在周边村庄里依然在流传着。两集兴于清初,旺于清末,在民国时期两集还非常热闹,街上店铺林立,饭店、早餐店、牛行、羊行比比皆是,解放后随着孤堆公社的成立,102省道的贯通,两集逐渐萧条,至此有了小孤堆集。

沿着杨镇集往东约三百米处有座杨栏桥,杨栏桥过去是座石桥,由杨姓族人出资而建,取名为杨栏桥。

由于年久失修而损毁,,现已不复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政府为了人民群众出行方便又在原址上建座新桥,仍然取名杨栏桥。

下图一、二为新杨栏桥

下图三为李家孤堆

杨栏桥往南约三百米处,有座高大的墓冢,当地人称为李家古堆。从高大的封土看应该是战汉时期的哪位帝王将相,不得而知。沿杨栏桥往东南方向三里便是杨家小集。杨家小集南依严氏古堆、西临瓦埠湖,往东约3里便是革命烈士王影怀的家乡汤王村。王影怀,中共寿县第一任县长,又名立德、荫槐、映淮。1917年考入凤阳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被选为学联负责人。毕业后在该校附小任教。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在凤阳建立党组织以汤王庙小学校长身份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同年8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临时省委秘书长。后因叛徒告密牺牲。

王影怀烈士陵园座落于汤王村村委会附近,现已成为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走访(途中)偶遇黄老圩村八十多岁汤姓老人,他对解放前的杨家小集记忆犹新。民国时期杨小集一带有帮土匪,其中头目汤传珠,绰号汤傻子,另一头目绰号小蛮巴子带领一伙土匪横行乡里,拉猪牵羊、祸害百姓,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回程的路上在蔡圩村村委会附近,偶遇老者上前走访,他说二十年前在蔡圩村的东南方有一地方当地人称涧沟湾、又称洛涧,在此地挖地时曾挖出过箭簇、枪头等古代兵器,说明此地曾是古战场。涧沟湾实则是在没有瓦埠湖时期是古老的东淝河支流,宽约三十多米能行船至杨公附近。涧沟上原有一石桥,已沉没在河道的於泥里。这座桥与杨栏桥是相通的,古代它是周边村民前往合肥的捷径。现在交通发达这条道路已没人走了。

孤堆回族乡回民杨姓聚多,兼其它姓氏、杨姓族人与附近的赖山集杨姓同出一族。蔡圩村蔡姓族人与蔡家岗蔡姓同宗同族,黄老圩黄姓与朱集附近的黄塘埂黄姓同出一族。孤堆回族乡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一个以孤堆名命的乡镇在全国实属罕见。

蔡楚故地上的孤堆蕴育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孤堆回族乡的杨岗村、黄老圩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

下图为黄老圩村一角

孤堆乡的生态产业园正在蓬勃发展,瓦埠湖畔的孤堆乡正以展新的姿态崛起。

感谢千纸鹤老师给予本人写作指导!

现代装饰杂志

电脑校园杂志官网

网球天地杂志

石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