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广场砖

津南养花人义务守园二十二年浓浓真情住心间

2025-02-18 来源:柚子资讯

走进孟村县新县镇大堤东村津南革命纪念馆,大门正对的刘格平墓肃穆庄严,两旁的松树默然高耸,苍翠挺拔。展厅前面的一丛丛月季,五颜六色,丰姿卓然。墓地的南边是一个小型花园,种着蝴蝶兰、月季、香椿等各种各样的花草,一个身形瘦削的老人每天都会在园中忙碌,浇花、锄草、修剪树木,他就是津南革命纪念馆的守墓人——赵景轩。老人义务管理陵园已经22年,对他来说,津南革命纪念馆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的精神慰藉和依托。

77岁的赵景轩是孟村县新县镇赵石桥村人,父亲赵玉堂与刘格平同年,两人颇有渊源。赵玉堂在与刘格平长期交往中,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和鼓舞,自愿担当起义务通讯员,经常帮刘格平组织开会、张贴标语、传递信息。在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担任了赵石桥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经常给儿女们讲述刘格平的革命事迹,在赵景轩的心目中,渐渐树立起刘格平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对这位革命先驱充满了深深的仰慕和崇敬。

1960年,18岁的赵景轩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22岁退伍回到家中,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7年,怀着对格平老人深深的情感,他主动要求来到陵园担当义务守园人,这一守就是22年。22年来,老赵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打理陵园的每一株花木,认真清扫园内的每一处角落,仔细拂去墓碑上的每一粒灰尘,不时擦拭展厅内每一副图片和陈列品,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园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当下雨天,他就寸步不离地守护在陵园里,看到哪儿有漏水或坍塌,就进行及时地处理,生怕毁坏园内的每一件物品。在他的精心打理守护下,津南革命纪念馆总是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赵景轩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领来访的人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精神。近年来,经过新县镇政府和大堤东村“两委”的不懈努力,津南革命纪念馆面积逐渐扩大,教育功能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访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来自附近的村镇,有的来自山西、宁夏,其中有学生、有干部,也有军人,不管什么人来,老赵都热情接待,认真讲解。他要让所有的参观者了解刘格平,记住刘格平,让格平精神在人们心里扎根、发芽、开出最灿烂的花。有时他有事不在园中,但只要一听说有人要到园内参观,他就会兴冲冲地赶过来,从赵石桥的家到陵园仅三里地,22年他竟骑坏了4辆自行车、3辆三轮车。

来陵园参观最多的是一些学生,老赵每次都是满怀欣喜地接待。因为他觉得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他们通过参观陵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以满腔热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十年前的一天,他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刘格平的事迹,突然感到头疼得厉害,后被确诊为头部良性肿瘤,治疗痊愈后,他再次来到陵园,继续他的“工作”。

在他的心目中津南革命纪念馆是一片圣土,不容亵渎。 每逢大堤东村赶集,陵园门前就热闹起来,遇到吵架拌嘴、打架斗殴现象,他马上上前协调劝解、进行阻止。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转眼就是22个春秋。22年,弹指一挥,岁月的风霜已染白鬓发,腿疼的毛病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的身体,但他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没提过一点要求,没要过一分报酬,没争过一份待遇。人们总笑他“傻”,但老赵说:“我不是傻,我什么都不缺,要什么待遇?格平老人当年搞革命的时候,脑袋别腰带上连死都不怕,我做这些算什么。”老赵希望人们常来纪念馆参观,常来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也愿意给大家讲格平老人的革命故事,他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格平老人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用一颗执着的心为自己守护着这片精神家园,为党和人民守护着这块红色革命圣地。(供稿:王淑霞、郭雷)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站

现代营销杂志社官网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

财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