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光滑水筛

仿古鱼缸养鱼养花(玩瓷笔记:茶器功守道之朱清的红金鱼、绿金鱼与鱼……)

2024-07-05 来源:柚子资讯

题记: 自从玩瓷以来,我一向倾向于收藏胎料为高岭土类的茶器作品,谈窑和余寅窑的器物都是如此。从潜意识里,我对于高白泥类的作品总有种感觉有些不够古拙的抵触。但是上手朱清的器物之后,我发现这种瓷胎载体所呈现出的美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个性化的窑口而言,选择走适合自己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才是正道。对于我们玩家而言,能够收获别具一格的器物亦是赏心悦目之事。

那一天,我准备走出古窑景区的时候,一名背着双肩包的漂亮女孩儿拦住了我。她说自己看不懂景区地图,要向我咨询游览的路线。

看她独自一人略显无助的模样,我恻隐之心顿起,想着主动请缨当一回导游,但一个男人的短信残忍地掐灭了我内心腾起的小火苗……

这个男人就是朱清,一个喜欢在杯子上画鱼的男人。

鱼,我所欲也;美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美人者也……

然而,朱清说,除了鱼,我还有山水!

——嗯,我去——

“要是杯子不好看,我喷死你。”目送着女孩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我恶狠狠地想。

朱清的工作室位于新都陶瓷园,两层楼高。一楼做陈列展览兼喝茶聊天,二楼则是他每日拉坯修足画鱼上釉的地方。朱清自好鱼文化,自然一切都离不开鱼,门厅内有一个大的鱼缸,养了一群金鱼,而室内大部分陈设和器物也都和鱼有关,可谓是年年有余。

“我喜欢自由,就像鱼在水里一样的没有拘束”朱清抿了一口茶,“我在山上看云,突然想到鱼要是也可以生活在云端,一定会比鸟更漂亮。”

不烦珍藏:芝山鱼堂绿彩金鱼杯

朱清的个子不高,蓄了些胡须,很有些沧桑的味道,却又略显腼腆。其实朱清比我还小两岁,但是常年的手工劳作让人看起来显得更加老成一些。他并非标准意义上的那种纯粹学院派,初中毕业后就到了仿古作坊里学手艺,枯燥的学艺生涯让他不太甘心,而做出来的东西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器物。原本不爱读书的他这才重新萌发了求学的想法,努力考上了中国陶瓷大学设计艺术系。

这样的经历也体现在朱清金鱼杯的设计上,既有仿古的技法,又有时尚的元素。从视觉美学的角度而言,写意技法的青花不羁狂放,恣意挥洒;没骨技法的金鱼细致生动,色彩雅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技法、冷暖色调、动静姿态,被有机地融和在一副画面里,中心突出而又意蕴悠然。

不烦珍藏:芝山鱼堂橙彩金鱼杯

朱清借鉴釉下五彩的方法,用多层分水的方式画染出金鱼鱼身的主要轮廓,背部色深,腹部色淡,然后用细针一片一片剔画出鱼鳞的形状,最后用细笔一丝一丝地染出鱼鳍和鱼尾。为了让金鱼的颜色看起来更加丰富立体,他现在会选择一些部位添加些不同颜色。而反复试验出的玻璃釉色,更让金鱼呈现出一种在缸内欢游的既视感。而且用柴窑烧制后,杯体的油润感也很足。

朱清的胎料选择了高白泥。和仿古泥料相比,这种胎土更耐高温,胎体更紧致,青花和彩料不会晕散,而且料水被胎体吸干的速度要慢一些,更有利于他自己揣摩的分水技法呈现。

不烦珍藏:芝山鱼堂橙彩金鱼小笔筒

譬如我相中的这只青花橙彩金鱼小笔筒,朱清就充分利用了泥胎本身的特性来分水作画。倾斜着胚体,而后用勺子将青花料水浇淋在上面,通过自然流淌而形成了一幅浓破淡的写意画片,看起来就像玄武湖里凋残后露出筋脉的荷叶。

再看这只底款为清窑珍藏的青花山水印泥盒,画片模仿清代石涛风格, 笔触相当细腻。山水以细笔勾勒为主,间或用粗线勾斫,皴点并用,点苔处处。虽方寸之间,却布局宏阔,画技枯湿浓淡兼具,而独特的分水技巧,又很好地表现出了山川的氤氲气象。

我相当惊喜地将其收入囊中,为我的手串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器物,早前舍美人而见沧桑中年男的郁闷之气顿时一扫而空。

不烦珍藏:清窑珍藏款山水印泥盒

当然,山水只是朱清追求更高瓷绘技巧的一种习练,而金鱼之美才是他对人生的一种表达。学校毕业后,朱清曾因为作品不被看好,前途茫茫而消沉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次,他看到窗台前的金鱼,因为数天未曾换水而显得迟钝,但是注入清水之后顿时恢复如初见时的兴奋状态。

鱼儿尚且如此,朱清终于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热爱生活,他选择了用瓷记录下金鱼带来的生命之美,他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茶器之路。接下来,他还要进一步挑战自己,研究釉下金鱼的立体呈现,期待有一天可以在茶杯里看到“活过来”的金鱼。他说,我要把金鱼的所有美好封印成永恒……

常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所以才能活得如此洒脱。

朴树唱《送别》时哭着说,“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

是的,人到中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像个少年。谁没有经历过一些人生的坎坷、磨砺,选择过注定无法回头的生离、死别?

那么偶尔做一条金鱼吧,忘记那些不快乐。

在冬日的暖阳下,寻找自己当初最喜欢的纯真模样……

这是我看到的茶器故事

我是陈不烦

我在这里,和你一起

玩茶器。

空中美语期刊

国际援助电话

食品界

佛山陶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