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圆叶毛茛

布鞋家园装修卧室儿童记者在扶贫一线报道古

2024-06-19 来源:柚子资讯

9月16日下午,湘西古丈县新民家园小区,天正下着小雨,龙梅芝正在家楼下的车间里纳一双布鞋,正等待着等儿子放学去学校接他,在小区当保安的汪道新正在门岗处巡逻,打算下班后回家再继续没搞完的装修,向万东夫妇正坐在家里看着电视,前一天晚上他们刚从外地工地上回来,想趁着空当休息一会儿……

他们曾经是古丈县的贫困户。几年前,他们还住着古丈偏远的寨子里,一间木屋住着好几个人,通往家里的小路甚至连摩托车都难得开进去。如今,他们住在县城的楼房里,扶贫车间已经建到了楼下,孩子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学校,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就在小区里面……住房,就业,医疗,教育,都得到了保障,也满足了他们最初对幸福的一切想象。

新民家园小区是古丈县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这里也成了当地贫困户生活转变的幸福样板。目前古丈县已通过此项工程共安置681贫困户共计2831人。

几乎不用花一分钱,贫困户可分一套新房子

易地扶贫是近年来国家进行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做法是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据古丈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工作人员张海滨介绍,古丈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重点聚焦高寒、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地质灾害隐患区建档立卡户,同时,县里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认定条件、认定原则和工作要求,精准锁定了搬迁对象。通过此项工程,目前已经安置了681户共计2831人。

其中,新民家园小区是位于古丈县城较大的安置点,一共建成六层楼梯安置房12栋312套、综合服务楼一栋。最开始选址时,综合考虑了环境以及上学,就医等各种配套服务的便利性。

“为了保证贫困户真正住进来,他们原来的老房子必须要拆除复垦,在验收合格后,几乎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分到一套新房子。”张海滨介绍,该安置区安置房2017年底全部分房到户,共安置古丈县多个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7户1046人,至2018年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

原来一家人挤在一个木屋里,如今住进了100平的县城新房

9月16日下午,潇湘晨报记者在古丈县新居家园小区见到向万东夫妇时,他们正坐在自家沙发上看着电视。夫妻倆前一天晚上刚从外地工地回家,工地上的活告一段落了,他们正打算利用这个空当休息一阵子。

他们是一年多前搬入新民家园的200多户贫困户之一。万向东今年50岁,他们家一共有4口人,夫妻俩加上一对儿女,因此分得了一套100平方左右的三房。

万向东说,他原本是古丈县古阳镇岩寨村人,寨子里总共才五六十个人,通往寨子里的山路弯弯曲曲,从县城过去有一个小时车程,快到家的时候,摩托车都开不进去,只能停在一旁步行进入。

家里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夫妻俩不想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便留在老家种田,喂猪,养羊,可一年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两个孩子上学开支和各种生活开支,更别说去改善自家的住房条件了。

万向东的QQ相册中至今保存着当初自己家的老房子的照片。一栋木房子一共三间房,中间是堂屋,左右两侧各一间房,万向东夫妇带着一双儿女住在右边的房子里,左边的房子里住着他们家一家人,一家人挤在一张大通铺上,右边弟弟一家人带着老母亲一起生活。

两个孩子相继到县城读高中后,夫妻俩便也到县城租了房陪读,一年的房租也成了额外的开支。后来万向东当得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如今,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小女儿也进入大学读书,小女儿一年开支在3万元左右,他们平时靠前往外地打工,虽然一年下来不能有太多结余,但日子确实在一天天变好,他和弟弟一家都搬到了县城安置区,他家今年家里还添置了几样新电器。

住在万向东隔壁栋的汪道新原来是古丈古阳镇白洋村人,原来的住房条件也和万向东差不多。一家四口人挤在一个木房子里,因为只有一个床,两个小孩只能睡在原本是放干粮和杂物的横梁上。

“以前大儿子就是因为我们在外面打工,管得少一点,学习成绩不太好,现在在长沙打工。”汪道新说,好在现在搬到了县城,小女儿还在读初中,他决定陪在女儿身边。

汪道新说,老婆在县城上班,他自己也通过县里的就业服务中心在小区里谋得了一份保安的公益岗位,平时还可以在周边打下临工。

以前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搬到新房后家里几样像样的家具电器都没有,最近汪道新在忙活着将家里再重新装修下,把房子原来的水泥地装成瓷砖地板。

扶贫车间开到了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孩子放学就可以下班接人

在新民家园小区对面一个活动板房上一块“巾帼就业扶贫车间”的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房子内一个桌子周边围坐着的七八个女性在做手工活,有的在纳鞋,有的在刺绣。

张海滨介绍,这个车间是古丈县农家女素秀有限公司开办的,就业的职工都是女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灵活用工和就近就业,让贫困户不但能搬过来,还能在这里就业扎根,“搬得进,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困难人员,古丈县人社局等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他们就近就业。

“她们是在绣那幅名画《锦绣茶乡》,我是在尝试着纳一双毛线鞋,其他的活我都会了,就这个还没有做过。”女工龙梅芝一遍干活一遍对记者说道。

龙梅芝今年37岁,是从古丈的岩头寨镇搬迁到这里的。她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并在那里认识了如今的老公,但结婚后,他们也很少回老家,生了小孩后,婆婆跟着出来给他们照顾孩子,家里没人看守,再回去那个木屋都住不了人了,“外面下大雨,里面就开始下小雨”。

在搬到新民家园后,她很快找到了这个新工作,一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元,老公则在从事蜂蜜养殖工作,6岁的儿子就在古丈县第二小学上学,走路10多分钟就可以到。每天早上她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回到车间继续干活,下午4点50分,是儿子放学的时间,也便成了她的下班时间。

正说着,龙梅芝和其他几位女同事停下了手里的活,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就前往学校接孩子去了。

在扶贫车间前一块空地上,一个项目工程也在紧张施工之中。据张海滨介绍,这里将建设一栋4层的大楼,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届时会将目前的临时扶贫车间搬过去,还将引进两到三家企业,进一步解决安置点居民的就业问题。

同时,新民家园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服务楼一栋,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建成文化活动广场400平方,建成了标准篮球场一个,配备了乒乓球、健身器材、广场舞音响器材等文体娱乐设施。

“老百姓都把这个小区评为了古丈‘最好的小区’了。”张海滨笑着说。

潇湘晨报记者 曹伟 通讯员 章育鑫 湘西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石化技术

网羽世界期刊

财富生活官网

健康必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