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圆叶毛茛

布鞋家园装修卧室游戏每天飞针走线就爱缝制

2024-06-19 来源:柚子资讯

■年近百岁的朱盛依然能够飞针走线。

■朱盛做的布鞋几乎不重样。

最小的布鞋只有4厘米长。

在翔安马巷,说起缝制小布鞋,很多人都会想到朱盛阿婆——她是马巷为数不多仍在坚守这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人。朱阿婆今年98岁,缝制小布鞋已有40多年,并将其视为晚年生活最大的乐趣。

很多人都惊叹,年近百岁的她,还能将精细的针线活做得如此精美。老人家有何养生秘诀?近日,记者走进朱盛家中,为您揭秘。

文/图 记者 颜梅丽

能干

设计剪裁缝制穿珠串花 全部自己完成

记者来到朱盛家时,满头白发的她正坐在房间的飘窗上缝制一只小布鞋。只见她戴着一副老花镜,左手拿鞋,右手拿针,虽然已经是98岁高龄,但穿针、拉线的动作仍非常敏捷、有力。

“母亲的房间也是她的工作室,每天闲来无事,她总喜欢做些小布鞋。”朱盛的儿子黄英禄向记者展示了母亲缝制好的一些小布鞋,最大的13厘米左右,最小的才4厘米。布鞋上面还缝上了珠花、生肖等装饰,看起来非常精美。就连最小的布鞋上面也绣有一对兔子。朱盛说,那是兔年缝制的。

这些小布鞋,从制作鞋垫,到设计、剪裁、缝制、穿珠串花,所有工序都是老人独自完成,连制作鞋垫用的胶水都是她用地瓜粉熬制的。一双小布鞋,从无到制作完成,大概要花一天时间。

坚持

40多年缝制数百双

赠送亲友不收分毫

小布鞋制好,都被黄英禄整齐地放进衣柜中。他说,这是他家的特色“家礼”,很多亲友都很喜欢。

朱盛缝制小布鞋已有40多年。1974年,当时从织布厂退休的她在家照顾孙子,平时无聊的时候,就琢磨着缝制几双小布鞋给孙子穿。

“当时也没人教我,都是我自己摸索的。”老人说,她从小就学会做各种家务活,针线活也比较拿手,所以学做鞋还是比较快的。她的孙辈、曾孙辈都穿过她缝制的小布鞋。邻居、亲友知道她会做小布鞋,也会上门要,朱盛都是盛情相送,从来没要过他人一分一厘。

“至今做过多少双已经数不清楚了,但几百双肯定是有,很多人要了小布鞋回去都舍不得穿,而是收藏起来。”黄英禄说,他孙女今年18岁,从小就喜欢曾祖母缝制的小布鞋,还特地买了个玻璃柜来收藏,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双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老人特地绣了100个寓意平安幸福的香囊小挂件送给翔安老年大学、五美社区幸福院、厦门话公益班中山路组的老年人。

专注

尝试过玩小游戏打牌

还是更喜欢做针线活

担心母亲太劳累,黄英禄和兄弟姐妹曾多次劝她不要再做针线活了。但老人说:“白天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缝缝鞋子,做这件事我感觉很快乐,如果无事可做我就容易犯困,坐着看电视都能看到睡着。”缝制小布鞋,成了她晚年最大的乐趣。

“我也曾教她玩些小游戏,比如玩牌,让她每天能动动手、动动脑,但尝试之后发现,她还是更喜欢做些针线活,而且乐此不疲。”黄英禄说,于是他不再劝说,而是和媳妇当好母亲的“助手”,母亲缝鞋需要哪些材料或帮助,就尽量提供。他觉得,晚年也要培养一些爱好,这样生活才会有乐趣。

在照顾母亲方面,子女们都很尽心用心。朱盛饮食方面没什么忌口,子女们吃什么,她就跟着吃什么。但作为家中的“掌勺人”,黄英禄和媳妇在备菜的时候会变着花样,相连两天尽量不吃重复菜式;烹饪时也尽量将饭菜煮得软烂、清淡一些,方便母亲食用。

特写

收集边角料 做鞋不重样

黄英禄说,制作小布鞋的布料大多是开服装店的亲友赠送的。他们做完衣服后会剩一些边角料,知道母亲喜欢做小布鞋,所以特地收集好送给她。儿孙们有好看的小布料也会收集起来送给她。

这些零碎布料大小不一、颜色各异,老人会根据布料的颜色和形状来设计鞋子,所以制作出来的鞋子很少有一模一样的。很小的零碎布料她也舍不得扔,收集起来做成迷你小布鞋。

养生秘诀

早上起床搓脸搓手

保持良好生活心态

98岁高龄,精神矍铄,做起精细的针线活也不在话下,很多人都好奇朱盛有何养生方法,她的儿子黄英禄(73岁)说,主要是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心态。

朱盛每天晚上9点睡觉,早上4点起床。起床后她会先用双手搓脸50下、搓手50下、慢走500步,然后再扫扫地当作运动。“搓脸的习惯是我年轻的时候婆婆教给我的,她经常交代我早上起床后要给孩子搓搓脸,这样孩子才会少生病,我也跟着养成了搓脸的习惯,现在还坚持做。”她说。

老人还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避免久坐。发现坐的时间比较长,她就要起来走动一下。睡觉前,她也要在屋内散步一段时间,认为这样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黄英禄说:“母亲一直保有一颗童心,没有太多思虑,人活得简单而快乐。心情好才能活得好。”

记者发现,朱盛很喜欢笑,说话亲切而随和,而她也自称是一个有孩子心性的老人。

来源: 厦门晚报

建材与装饰

青年文学家编辑部

商展经济期刊

财富生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