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杂交苜蓿

唐姓起名开辈如何起名巢湖百姓烔炀黄麓十八

2025-10-21 来源:柚子资讯

作者:唐平

2018年9月份,在一次偶然走访中,我遇到烔炀镇坝堰村唐建春老人和黄麓二嘴村唐述厚老人。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因为都姓唐,我们聊到许多共同的话题,按辈份建春是我爷爷辈,述厚和我同辈,可是两位博学、认真、严谨、执着的老人使我走上了寻根之路。

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我们是巢湖西乡“十八户唐”;我们的先祖是浙江金华府知府;我们巢湖西乡唐姓的辈份有:“之开以尚,振作启建,绍述承宗,遵崇效法,习为能通……”按照我们中国人传统习惯,我想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该弘扬什么?”可是,问题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由于经过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变革,文化资料损失严重,我们想传承的东西已经无法轻易辨别。虽然两位老人热情很高,可是我们面临着很多难题。

当然,在两位老人的点拨下我开始了寻根之路。首先我骑自行车踏遍了烔炀、黄麓两地所有唐姓村落,了解村名、地名。在《最忆是巢州》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分享了我的《追寻“十八户唐”(一)、(二)、(三)》,写出了我得到的传说和猜想。虽然没有最确切的文字资料,可是我得到了大量网友和唐姓后人的关注,收获了多位网友的资料和建议,也交了很多热心的朋友。

最为可贵的是,我得到一份唐姓光绪十四年的支系挂谱电子图片。这是我得到的第一份关于巢湖西乡唐姓确切的文字资料!激动之余我感到这其中的份量和压力。由于我从来没接触过谱牒,只好反复研读,希望从中得出更多的信息和文化符号。由这份挂谱,我知道我们的祖先来自宋代河南永城县归德府,随高宗南下,至今已有二十多代……

期间,我又在《最忆是巢州》分享了《家乡的地名》、《回乡遐思》,企图引起更多朋友关心家乡、传播文化。虽然还有不停的走访,可是我的寻根之路暂时中断了:消失的村庄无法还原他们的名字;很多地名也找不到依据;据说庐江有纸谱,可是因种种原因无法见到。

述厚老人告诉我,他想续修唐氏宗谱,他去过庐江、舒城、池州、桐城……他说他老了,再不做就没机会了。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执着的精神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根据那份挂谱的电子图片,我逐渐理清思路:由近到远,开始走访。

2019年4月13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根据既定方针,我骑行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柘皋唐马村,在这个十一世就离开祖居地的宗亲地,我几乎一无所获。从小唐村到唐马村,唐姓人们对于宗谱等问题似乎很是淡薄。据当地老人说,他们的祖上是被姓马的招亲上门,算起来也是明朝中前期的事了,可是字辈仍然相同,像我这样的“述”字辈,在那里算是较长的辈分大并且相当少见了。问及先辈的事情,大多含糊其辞,不能详述。

幸运的是,我们在小耿村见到了八十多岁的唐承华老人。虽也不能言及先辈之事,可他很热衷于本家来人,不但送我一幅书法还欲设宴款待我。再三推辞后,他告诉我柘皋唐姓人不少,都是我们一宗,特别提到一位当过小学校长的唐建昌老人,八十八岁,有文化,住柘皋一小区,没有其它信息。

时近正午,柘皋老街已是饭菜飘香。一路敲门,一路询问,“姓唐,教师”的关键字让我问了几十家以后终于看到了唐建昌老人。可惜老人卧病在床,虚弱地指引我去一个叫杨庄的村子去找唐建汉老人。出门时他儿子提醒我,杨庄唐海全家有纸质的谱,我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往杨庄。

我知道,在乡村导航不如见路口就问。骑行了大约五公里,下午一点多钟,我见到了正准备下地干活的唐建汉老夫妇,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听老人答“我太太从中份唐搬过来的。”我所有的疲劳顿时消失殆尽。老人知道是宗亲,毫不犹豫地答应带我去了他侄子唐海全家看谱。

当稀烂的布谱裹着几块碎板被从废弃的猪圈里拎出来,我顷刻之间泪眼模糊。待主人小心翼翼地拆开布,十四本历经沧桑的纸谱呈现在我眼前!顾不上考虑其它,我立即翻开世系开始拍照,和我看到的支谱电子图片基本吻合。由于我对家谱还是不太懂,所以谱序损坏严重我还以为没事呢,也以为这就是总谱。因为对能找到纸谱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所以我有点不知所措,下午三点左右,我再三告诉主人,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我不久就会再来看看。

经过一个星期的考虑和准备,4月22日,我在朋友圈公布我的发现,我想如何把这套谱最好的保存下来并且让更多人来关注。再次感谢《最忆是巢州》的分享宣传,我们烔炀、黄麓十八户唐宗亲统一决定:去看谱,复制保存这套纸谱!5月4日,包括凌老师、张博士、昂先生在内一行十九人到达柘皋杨庄。经过几位行家的指点,我们对这套纸谱进行了几个小时的翻拍,等待回家保存、解读。

……经过初步研读发现,这套纸谱是西乡十八户唐中份支谱,其中还有很多谜底有待研读。我们更多的是期望其它支谱的发现和互补。

寻根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最忆是巢州

明日风尚杂志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

农业灾害研究

上海商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