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适销对路

广昌客厅装修风格刀韵墨香飘万里

2025-04-25 来源:柚子资讯

尖尖的刀锋游走,细小的木屑不断从木板上跳跃而出,在灯光映射下,凹下去的书法字体在木板上每个角度都折射出不同的生命。这是江西省匾额书法雕刻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氏两兄弟——邹双印、邹双勇的工作影像。哥哥邹双印,1964年出生,弟弟邹双勇,1966年出生,系南昌市安义县鼎湖板溪人。邹氏兄弟父亲邹盛福是解放初期政法大学的高材生,25岁时成为江西省劳模。20世纪50年代被错划“右派”下放劳动。其父带着全家躲到家乡附近的山上生活,从那时起,父亲在继承家族技艺的基础上跟民间艺人学习了雕刻技术,之后便以制作贩卖雕刻家具和装修品为生。父亲在木板上雕刻出的各种图案,让邹氏兄弟充满好奇,兄弟俩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渐痴迷上了这种技术,成为了第六代传承人。邹家板雕匾额技艺代代相传,前清时期更是享誉江南,现在在安义祠堂还保存着几十块邹氏板雕匾额,如石鼻镇赤石村进士寿匾“萱阁郗龄”等,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堪称传统匾额上品。邹氏兄弟深感传承的责任,脚踏实地在祖辈留下的“板耕斋”开启数十载的耕耘。

我有幸认识邹氏兄弟于1996年,那年我调任石鼻镇教育办公室主任,管理全镇教育工作。邹氏两兄弟都在石鼻镇任教。邹双印在京台小学任教导处主任,学校离石鼻集镇十来里,有一条沙石路相通,校舍为平房,四合院式的,东西各一排教室相对,北边办公室与南边古戏台遥相对映,学校封闭,条件十分简陋。邹双勇在潘家小学任教,该校离石鼻集镇二十多里,出行道路是田埂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出行不方便,学校条件比京台小学更差。兄弟俩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开始我有点疑惑——家在县城怎么会到如此偏远的地方?后来问教办老同志才知,这是他父亲刻意安排的。邹氏兄弟在父亲的熏陶和严格要求下,对板雕艺术情有独钟,技艺日长,待两兄弟参加工作后,为了让他们潜心钻研技艺,父亲动用“关系”,把本来在县城教书的两兄弟调到离家四五十里的偏僻乡村小学任教。兄弟俩领会父亲的苦心,教学之余就全心投入板雕技艺。常常利用节假日,自带干粮,骑一辆破旧自行车,风餐露宿,遍访民间真品,只要看到民间有价值的头匾、碑文,摩崖石刻,就用宣纸拓印下来。有一回,邹双勇听说高安市有一本《兰亭序》字帖,兄弟俩立即骑自行车启程。那天天阴欲雪,等到达目的地时,书店老板已经关门。邹双勇久等不去,终于感动店老板将唯一一本《兰亭序》字帖卖给他。返回时,天降大雪,下坡时,邹双印连人带车滚落山间。那时,在我印象中,他们每天晚上几乎干到凌晨,写写画画疲倦后,就手工雕刻,有时为了完成一幅作品,用刀钻砸腿上振奋精神,自然而然地仿效着古时“锥刺股”的办法,他们每月回家一次,媳妇们看着他腿上的个个血淤,十分心痛,联合在一起眼眶湿润地向慈祥的老母亲“告状”,有一次他俩的媳妇还悄悄跑到我办公室“告状”。他俩通往艺术的道路充满着艰辛!

他们对艺术十分执着。记得1999年,安义千年古村开发初期,县里下达给县教委任务,三个月之内请邹氏两兄弟完成“士大夫”“墨庄”的匾额制作修复任务。任务十分繁重,而且没有一分钱额外报酬。当我到京台小学找到邹双印说起组织上的意图时,邹双印二话没说,行!并表示会跟弟弟说,做好弟弟的工作。我当时为他们甘愿奉献的精神感动!他们雷厉风行,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干起来。可令人遗憾在工作中出现了“不愉快”:“四大府第”四字堂匾“启绪堂”,文革时期为保护它,村民用白灰涂抹埋在菜园里,挖找出来时显破烂,字迹模糊不雅观,见状,分管古村开发的县领导意见,这块匾额废弃不用,仿古做块新的。邹氏兄弟不同意,认为旧的价值连城,应该修复使用。邹氏兄弟坚持自己观点,与领导顶起来,如林徽因保护北京城墙一样坚决。争执不下,领导发火,要把他们调到最偏远的乡镇乔乐乡去教书,此事闹市文物局,在专家支持下,才将旧的匾额保存下来,邹氏兄弟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向领导作了检讨,继续工作,在县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后来听说他兄弟俩还承接了圣水堂等匾额修复工作,因他俩工作认真负责,修旧如旧,得到游客的称赞。

2002年我离开石鼻调到安义中学工作,2006年去过一次他俩在板溪的“板耕斋”家里。走进他们的家,从门口的墙角到客厅的墙面,几乎都是板雕作品,而在二楼的房间里,一只只已经打好包的大箱子将整个房间塞得严严实实,兄弟俩的作品已经不下1000件了。交谈中,得知他们都是校长了,他们响应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在各自学校设立“板耕创作间”,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义务为学生上课,尤其就地取材在葫芦上画画,学生很感兴趣,因每家每户有葫芦,不需要花钱买,学生回家可练习,葫芦画迅速在学校推广,作品颇丰,现在他们俩工作过的地方都有葫芦室,葫芦画五彩缤纷,深受师生喜爱。他们的学生作品参赛拿到了多项全国中小学文艺展一等奖。他们为全县编制了雕刻书画乡土教材,还经常到其他学校去免费授课,可谓桃李芬芳。这次他俩给我的印象,兄弟俩虽都添了白发,但对艺术的热爱追求有增无减。

2009年,我调到县委宣传部社联工作,因工作关系获悉兄弟俩的不少信息。2007年10月,中国第二届民间艺人节在杭州举行。他俩携带雕刻作品《兰亭序》《沁园春》等作品代表江西参展,作品一经亮相,立刻技惊四座,其中《兰亭序》获金奖,大会组委会不仅把邹氏兄弟的作品放在精品馆一馆展出,在艺人节临近结束时,还授予了邹氏兄弟“江西第一刀”的称号。中国著名山水画家赵裕祥当时在参观了邹氏兄弟的展品后,为邹氏兄弟能逼真再现王羲之的《兰亭序》、毛泽东的《沁园春》等作品赞叹不已,旅美著名书法家罗玲女士了解到邹氏兄弟潜心研究板雕书法20年,独创“钩形刀法”后,欣然为邹氏兄弟题词“江西第一刀”。他俩独创的“钩形刀法”比传统的“凹形字刻法”技艺上大为提升。传统“凹形字刻法”(民间艺人称为“人字形刀法”,也称为“v字形刀法”)形成的线条切面太小,悬挂仰视槽内较暗,缺乏艺术魅力。“钩形刀法”,不仅顺应了仰视视角,而且将作品的笔势、笔力和神韵及艺术家饱含在墨韵中的情感更加传神地表现出来。艺人节组委会在评价邹氏兄弟“钩型刀法”时说,字体转角形成立体折皱,产生动态,“动态书法”也因此而生,动态书法将书法的笔力、笔势和墨韵中的情感完美表现,让作品更直观、强烈。2008年5月邹氏兄弟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被江西省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兄弟俩注册的“板耕斋”匾额书法板雕品牌选送的作品,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展览会上获得了金奖。面对他俩取得的成就,作为朋友我想借助在宣传部工作的优势推介一下,因为他俩只默默劳作,很少外宣,作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记得那年11月下旬的一天,我约了省相关部门领导见面,寻求对他俩的帮助,当天寒风刺骨,他们在领导门外等了三个多小时,见了领导我们返程,回到家凌晨一点。好心没办好事,现在我想起来心感有愧疚!

今年6月12日,我接到深圳一好朋友的电话,他说邹氏兄弟作品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亮相,大放异彩,为家乡,为江西增光了!他的刀笔书法匾额《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毛泽东诗词书法手稿)、板雕书法翻墨复制《五福临门》(福禄寿喜财)和雕版写意画翻墨复制《鱼》(八大山人)“三绝活”。“刀笔书法”用“钩形刀法”雕刻:书法起笔、行笔、提笔、转笔,以及书法的使转变化,力度大小,轻重缓急等,通过刀法逼真再现了毛泽东书法运笔的立体动态;《五福临门》书法先反刻,复制书法的纸色、印色,以及墨色的浓淡枯焦色变化,与原作完美融合;八大山人写意画《鱼》反刻后,复制所用的宣纸和印章的颜色与原作一致,枯、焦、浓、淡、青墨色过渡恰到好处,作品既有版画的韵味,又有原作的艺术真趣。“刀笔三绝”的艺术特色,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深圳经济日报》《深圳电视台》、自媒体等竞相宣传报道。听到这喜讯,我为邹氏兄弟技艺炉火纯青而自豪。

邹氏兄弟的作品力求正能量。主要汇集历史珍贵碑文、法帖和墨迹,如晋朝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唐朝书法家柳公权《蒙诏帖》、颜真卿《自书告身》贺知章《孝经》、宋朝苏东坡《新岁展庆帖》、黄庭坚《松风阁》、元朝赵孟兆页《三门记》、祝允明《书琴赋卷》等许多书家的作品。他俩积极传播红色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雕刻了伟人毛泽东诗词书法手稿36幅,并印制成《伟人毛泽东诗词书法手稿“刀笔书法”匾额作品集》,充分表达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崇敬和革命精神的歌颂,生动的书法语言,刀笔形象,表达了对革命岁月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它既是非遗视角的盛宴,也是一堂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程。

邹氏兄弟德艺双馨,志在传承文化,将美呈献社会。兄弟俩在雕刻界名声在外,慕名找上门来求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兄弟俩创作的黑底漆《兰亭序》曾有人出价8万元钱,他们没卖,现在悬挂在千年古村他们的工作室中供游人观赏。他俩现在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赶到江西文理技师学院为他俩建立的“江西省邹氏兄弟匾额书法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作,上午接待慕名而来的文化客人,中午休息一小时,晚上工作到11点。板雕书法艺术完全是靠手工制作,首先他们精选天然纹饰板材。板材有香樟木、香柏木、红花梨木、黄花梨木、金丝楠木、绿檀木、金丝楠乌木、条纹黑檀木、鸡翅木、紫檀木等。再在精选的板材上创作雕刻。完成了雕刻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光上漆、水磨要重复20余遍,加上其他的工序,制作一幅作品至少要三四十道工序。“所有的作品都是我们兄弟俩完成的,制作一件作品也像十月怀胎一样,要慢慢酝酿和培养的。”邹双印曾对我负责任地说。他们辛勤创作,为的是将一幅幅作品向大众展现,目前他们有五个工作室,除上述两个工作室外,还有格林郡社区工作室、板溪小学工作室、东湖区梅湖工作,正在建设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南昌职业大学工作室。他俩省吃俭用,近期每次我到工作室见到他俩穿的是寺庙赠送的和尚服。他俩节省的钱,全部用在一件件作品中。

如今邹氏兄弟作品入选《豫章菁华》《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作品精粹》等书中,《中国日报》、CCTV《中国影像方志》及CCTV《千城百匠》等媒体纷纷报道,昆明(官渡)非遗馆、张家港博物馆、江西省美术馆等收藏。各级给了他俩许多荣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家、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江西省技术技能手技师、第二届江西中华文化人物,江西省十大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双勇)、江西省民协理事和市民协副主席(双印)、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南昌市民间工艺大师、谁是你最喜爱的赣鄱工匠、洪城工匠等。但我祈望各级政府更多地给予他俩物质上的支持帮助!作为好朋友,我更祈望他俩把一切荣誉当作鞭策,作为攀登艺术高峰新的起点,不断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走向世界!刀韵墨香飘万里!

作者: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 陈大斌

编辑:许佳慧

编审:陈文秀

监制:游静

科技与创新

品牌研究杂志

老字号品牌营销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