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广场砖

快乐小窍门笑让自己快乐很简单三个快乐锦囊

2024-07-15 来源:柚子资讯

文·图丨二指禅掌门

上周我们群里有一个小沙龙,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正事说完后,专业自媒体人小毛显得忧心忡忡。于是,主持人让他说一下不高兴的原因。

小毛说,自从他专业写自媒体以来,钱挣得越来越多,但亲朋好友却越来越对他有看法。

一部分人不懂自媒体还能挣钱,看小毛的时候,天空中飘满了诸如“好逸恶劳”“好高骛远”等成语,似乎小毛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在家里不去上班。

另一部分人知道小毛挣钱了,也能给父母不少钱,但他们看小毛的时候,眼神中充满了怀疑,然后给小毛的父母讲一些破获的诈骗案子,好像小毛的钱来得不干净一样。

我倒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我有一段作自由撰稿人的日子。那些年,我不去上班,给报刊投稿,然后稿费单子雪片一样飞来。那些钱虽然现在看来并不多,但足够养家糊口还是让一般人佩服。但现在,自媒体是否挣钱,总不能把每月领钱的电子单据打印一份贴在小区门口来证明吧?因此,我找到了小毛的烦恼源头。

我站起来说了上边这些话后,小毛冲我点点头,算是承认了我的看法。我说,我有三个“快乐锦囊”,现在你拿去吧,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01

第一个“快乐锦囊”:只问今天,不想结局。

我做自由撰稿人的时候,开始写诗歌,稿费太少;改写小小说,还是少。后来,就开始写故事。对,就是《故事会》那类的。故事看似简单,但要想发表挣钱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我身边的文友看我写故事挣钱,都来学,结果大部分人做不到。

当时,工人工资一月几百块钱的时候,《故事会》的稿费标准就是500元/千字。这是什么概念?如果发表一篇8000字的中篇故事,一篇的稿费就是4000元。这样的稿费标准,在周围全是一月几百块钱的大环境中,很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所以,那时候有人来串门,看到几百、几千一张的稿费汇款单,全都瞪大了眼睛。

那是实实在在的钱啊,不用干活就能挣钱。

那时候,他们说我不干活。好像只有上班才是挣钱一样。

我对小毛说,我说这个的意思不是显摆,而是想告诉你:我之所以能发表很多故事,是因为我找到了一个“诀窍”,那就是,不让编辑猜到结尾。那种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尾,遮盖了不少情节上的瑕疵。

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说“一眼就看到了退休”,那样的生活好像没意思。但我们也常常陷入这种怪圈。因此,排除这类郁闷的方法就是:只问今天,不想结局。只要今天我们付出了劳动,得到了应有的报酬,相信随着自己的努力,会一天比一天好。

不想结局,不是教你迷惘中生活,而是不被烦乱的思绪骚扰。

再说,人生充满了很多未知数,结局未知,才有意思。

02

第二个“快乐锦囊”:清理心灵垃圾。

我们的手机或电脑,用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得迟钝。这时候,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垃圾,顺便把某些网站的流氓插件清除。

用计算器计算的时候,上一次的记录尚在,第一件事就是清零。

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每天工作,遇到的人和事都不一样,慢慢的,脑子中就盛满了大事小事、好事坏事;而这些事情又常常在深夜中突然窜出来,不时地刺激你一下。这样的时候多了,人就会失眠;失眠久了,就会抑郁。本来一个好好的人,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问题人”。

这时候,自己往往并不知道,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接下去的事情大家都猜到了,越来越离群索居,变成活在阴影里的人。

有没有改变的方法?有:清理心灵垃圾。将那些陌生、厌恶、闹心,甚至熟悉、习惯、喜欢的东西一一忘记,然后从零开始。

重新变回无忧无虑的孩童不现实,至少能清除不必要的心灵灰尘,腾出空间盛放明天的阳光和雨露。

人生也可以重启程序,不要纠缠在往事中;让心归零,然后笃志前行。

03

第三个“快乐锦囊”:试着让自己变有趣。

这个点子我是从一篇文章中看来的,算是借花献佛吧。

有一个家庭主妇做了半天家务,但老公还是坐在沙发上,一点帮忙的意思都没有。可想而知,她从开始的不满慢慢积攒成愤怒,然后大声质问老公:“你是不是很闲?”老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着站起来,走到她身边,搂过她亲了一下,笑着问:“咸不咸?”

如果换成《吐槽大会》,这样的“谐音梗”会在观众席中响起一片“嘘”声。但现实生活丈夫的这一问,却成为化解家庭矛盾的一剂良药。

争吵还是莞尔一笑,我想谁都会正确选择。

有时候,不是我们遇到了脾气坏的同事或配偶,而是没有遇到有趣的人。

努力做一个有趣的人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非常美好的。

说到这里,小毛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我冲他竖起一个大拇指,然后他回复一个点头微笑。我知道,即使他今天还做不到,只要把锦囊放在心里,很快就会快乐起来。

我坚信这一点。

读者朋友,您有没有让自己快乐的独家秘笈?欢迎留言讨论。

也许你的一句话,就能解开很多人心头的疙瘩。

分享也是一种快乐,大家都快乐了,这个世界就真的美好了。

【掌门原创,抄袭必究!】

海外看病

数字化用户

纪念斯隆凯特林看病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