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毛茎龙胆

三个常见的育儿问题是育儿家长存在的三大问

2024-06-19 来源:柚子资讯

这几年自己对教育感兴趣,请教过人,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辅导。教育方面的杂七杂八的书也算看了不少,自己带孩子过程中也体会不少。同时除了微博、微信关注的一些教育公号外,也“潜伏”了一些教育群(微信群、QQ群),每天也会抽时间集中看下。结合自身带孩子的经验和反思,总结出问题相对普遍的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关注度低龄化,忽视中高年级。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到高中,基本是孩子越小,关注度也越高。关注度较高的是幼儿园、小学阶段,然后是初中孩子的学习。倒是高中阶段似乎关注不多了。热衷加各种群的以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家长居多。

究其原因,说明这几年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基本是近些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行动诠释。

另外也是应试教育下的一种无奈之举:抢跑。由于筛选性考试中考、高考竞争的加剧让人们形成一种意识:想考个好大学就必须上个好高中。想上高中就必须上个好初中,然后到最后溯源得来的结论就是从幼儿园和小学抓起,要抢跑才行。

俗话说物极必反,阴极升阳。过多的关注导致过多的投入,比如各种课外辅导于是相应的教育开支猛增,到最后终于和医疗、房子一起成为人们头上“三座大山”。然后,2021年一纸“双减”政策把课外辅导给“压到五指山下”。

其实我并不反对低龄化的关注,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就注意孩子的成长自然是好的。但是往往很多家长过于关注学习,而忽视其他。比如在学业上对孩子拔苗助长一样的关注和期待。而对高中生、大学生等诸如心理健康方面关注过少。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微博

在我以为,理想的教育应当随着孩子的成长与时俱进的关注,在孩子不同成长时期做不同侧重的关注,以免学生走错路。

比如上高中了一般是寄宿的居多,离开了父母日常的管教,有不少孩子就容易染上不良习气。等上了大学,有些学生认为终于摆脱了父母的管束,天高皇帝远,也没有了高考这种大型考试的压力了,一下子放松自己,学习一落千丈,挂科甚至被因为诸如学业、品德问题被退学的不在少数。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一个刚读大学或者即将工作的所谓成年人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很多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朋友的建议去进行了,殊不知生活这本书才刚刚开始。他们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这里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孩子家长管得少了,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大了够懂事了吗?其实未必,有部分孩子我知道家长是不敢管的。比如高中学生的学业,很多家长是指导不了的,顶多也是给些意见或者做好后勤。再有读了大学或者工作的,则偏重于学科和素质能力方面的了。有家长未必有这种认知去指点,这还不说那些亲子关系差的。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在育儿方面任重道远,比如亲子关系、比如如何跟上孩子的思维、时代的讯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对他的学习、生活以过来人的身份进行指导或者提供意见参考。因为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他遇不到人生导师,那么拥有一定认知、阅历,并且亲子关系不错的家长将承担这个责任。

二,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关注度过高,忽视了其他方面。

学业关注度最高,锻炼身体次之,教养的也有,但相对少。应试教育之下,我不反对关注学习。但是我们太着急要孩子功课的成绩表现了,希望藉此确定他未来在社会上有竞争力,并从而或者解除我们的焦虑,或者强化我们的虚荣心。

如果你天天在孩子面前说他的学习,而不关注其他。我相信孩子也会更多地关注学习,会忽略了其他。但是很遗憾,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生的全部,他也需要保持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他也需要在未成年时学会教养,他的情感能力和人格内涵,以便他保持对学业足够的努力与勤奋,同时能抗住压力。成年后能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强的人,而不是人们所不屑的只会读书的书呆子、高分低能。

《教育漫话》一书里面作者把体育、教养能放到了智育的前面。因为在他以为智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倒是最为次要的,相比于其他几个方面。应试教育下,教师是很难兼顾到每个孩子学习外的东西的,但是我们家长不同,我们家长是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能成龙、成凤,自然也要综合考虑。比如学业之外的身体素质、品德修养,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性、主动思考能力等等。

面对孩子,我们只能不怀主观地给他所有可能的教育机会,而不要去判定谁有希望或谁没有希望。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什么时机,在什么场合,你会因为那一句话,或那一种神情,对那一个人,造成那一种影响!教育不是撰写电脑程式,也不是在训练狗。狗都有它的意志和不可改变的习性,何况是人。我们不应该期望小孩巨细靡遗地接受我们所有的要求,也不应该期待他们随时都能符合我们的节奏。只要不致于太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进度和秩序,每个小孩都应该多少容许他一些出入和犯错的机会。(摘自《小学教育比你想象的还要广阔》)

三,行动少于言语。

问了孩子的问题,查了资料,甚至请教了人,这本是好的。但是仍然于事无补。到最后别人家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归咎起来,空想与言语多于行动,实践少于口号。

信息时代似乎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就育儿知识而言,我们抛开一些误导和庸愚,甚至割韭菜的,其他的能看、有用的,能借鉴的还是不少的。只不过受制于家长自己的认知罢了。这也是我们不管如何羡慕谁谁,到最后还是只能“望洋兴叹”的一个原因。因为你大人就少根弦,他少了个言传身教的榜样,你孩子能成功的概率自然也降低了,所以经常才有了那么句话,“鸡娃之前要先自鸡”。

很多道理或者理念,家长其实是知道的,但是他做不到啊,理论他能侃侃而谈,谈一天估计都没问题,问题是做,日常生活中他的言语、行动与他说的道理不吻合。

我们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阳明先生的这一口号,在普通有两种解释:一是知与行同时并进,一是知与行是一件事。第一种解释,知行虽说并进,却是两件东西,一元论的阳明先生是主张第二种解释,即知与行是一件事。

图片来自《中国教育史》

很遗憾,我们普通人常见的就是第一种解释,把知与行给割裂了。用现代人的话是理解到了,但是“执行力不行”。我们希望孩子能善良、热情、活泼、开朗,品性

所以,加强家长的自我修养是当务之急,最好的莫过于让家长提高认知,并且在行动上达到一种程度——做到“肌肉反应”(大脑要思考,需要时间。但肌肉反应不是,遇到问题他会最快做出反应)。凡事、语言、应对,皆出于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反应,而不是刻意地保持或者行动与思想根本不一回事。

用家长的阅历与成熟、经验传承与错误反思、品性中的善良与正直、热情与诚恳、家庭教育需要耐心与方法去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你也可以理解为“真性情”三个字。当然,我们希望这个“真”是正面的,积极的,有建设意义的,符合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念的......

国外医疗中介服务中心

安德森医院中介电话

美国看病服务公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