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民素质

荀彧曾为曹操立下大功最后依然没善终

2024-04-01 来源:柚子资讯

荀彧曾为曹操立下大功,最后依然没善终

曹操在《三国志》中评价荀彧:“吾之子房也。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曹操对荀彧的这番评价,可谓是相当高了!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每逢乱世,豪杰涌现,人才辈出。三国时期亦是如此,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最负盛名者莫过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但乱世中逐鹿中原又怎得只靠一人之力,三大势力的角逐更是其麾下众多猛将能臣的比拼。

三国中能臣虽多,但能够被誉为有王佐之才的却是不多,大名鼎鼎的荀彧和周瑜便都是其中之一。而荀彧不仅被东汉末年名士何颙称为“王佐才也!”,亦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

荀彧:“吾之子房”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当时的荀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荀子更是荀彧的祖先。

荀彧的祖父荀淑学识渊博,在东汉人气极高,荀彧的父亲和叔父都曾在汉朝为官,叔父荀爽更是曾位列三公。荀彧无论是在学识还是品行方面,都有着祖父的影子。

从这里就已经不难看出了,曹操虽然重视荀彧,但是荀彧不愿意他取代汉室而尽力推辞的心思也是很明显了。

再从荀彧上表反对曹操称魏公的文字来看,这寥寥数语虽看似柔软,但其中带刀,足以揭露曹操道貌岸然的本质,曹操自然能够懂得荀彧的个中意思。

对于荀彧来说,他这么做无疑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是自己极力辅佐之人毁了他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而他也成了灭汉室的主要推手,可想而知他内心的痛苦。

不论如何,荀彧此时都已经成为了曹操称霸天下脚石,两人关系破裂已经成了必然之势。于是,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空盒子,大致之意不过便是:盒内无食,想食自采(裁)。因此,荀彧自杀而亡的说法在后世中流传开来。

终走向衰落的曹魏集团

当然,曹操和荀彧两人的观念发生严重分歧不是一时之间的。自从曹操讨伐赤壁失败之后,曹操的主要目标就已经由统一天下变成了篡汉自立,而荀彧一开始为曹操所制定的策略却是基于延续大汉王朝的这个出发点的。

可见,荀彧的策略已然无法为曹操所用,再加上曹操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谋士团,自然对于荀彧就没那么需要了。

其次,作为颍川士族的代表人物,荀彧的观点在颍川士族群体中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颍川士族群体作为曹操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曹魏集团的成败有着一定性的决定作用。因此出于集团的稳定,曹操也必然选择杀荀彧。

那么在荀彧心中,阻止曹操受九锡之礼到底是仅仅为了自己的私心,或者是有其他的打算呢?

事实上,荀彧的看法是极有远见的。在曹操称魏公后,曹魏内部的反对声音就越来越强烈,外部的抵抗也是如此。

曹操因担心内部的变故而无法长期在外征战,最终导致了他错过平定益州的机会,使得刘备做大,并吞并汉川。再加上夏侯败亡、东三郡的相继投降等等,使得魏国一度风雨飘摇,走向衰落的道路。

而曹操在经过了称魏公之举,便已经走上了日薄西山的道路,此后面临的便是众叛亲离、内部不稳,最终使曹魏政权崩溃。

而这一切荀彧在早年就已经有所预警了。他时常以高祖比喻曹操,但高祖并非没有称帝之心,可却能够以天下为重、察纳雅言,最终天下归心。不至不取正是荀彧希望曹操所能够做到的。然而,曹操的性格和野心注定了他不及高祖,以至于晚年的霸业中衰,葬送一切。

小结

荀彧作为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贤才和智士,他无疑有着过人的洞察力以及长远的眼光,这也是为何他能够成为曹操麾下的“王佐之才”。

但随着曹魏势力的膨胀,曹操已然有了自立之心,尽管荀彧深知汉室已不可复,但他依旧无法背弃象征正统的汉室。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恢复汉室是他的初心,亦是衷心。所以尽管他有出将入相之才,但是却无法真正投身于曹操的大计之中。荀彧已经做到了无愧于曹操,无愧于汉室。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