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压电蜂鸣器

古代打仗士兵都用什么武器和影视中大不相同

2023-12-19 来源:柚子资讯

古代打仗士兵都用什么武器?和影视中大不相同

电视不是现实,对于刘关张、赵子龙、吕布典韦等名将们在新三国中的刻画,有些不符合三国历史的真实情况,这个已经很多人讨论介绍过了。电视剧里仍按照小说来表现,也实属正常,但是对于那些小兵小卒使用的兵器,老百姓们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定式。这时应该尽量尊重历史,按照三国兵器的真正特点来设计道具服装,尽量有真实的历史感。可惜在这方面,《三国》却显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倒退感。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士兵手持戈,戟的画面,把历史一下子拉回到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戈已经逐渐被戟所代替,到汉代就基本消亡了。考古中就很少发现汉代的戈,而且多为汉初墓葬中的仪仗性兵器。多以铜制,还装金饰银。二电视剧中的戟,也与三国历史上的差别很大,前面多出的戈头实在是画蛇添足。这种戟从性质上看是春秋战国秦代的铜戟。剧中甚至还经常出现三戈戟。

到汉代时,已经大量使用铁戟。铸造出的生铁并不适合造兵器,所以则是的铁兵器以锻造为主,外形上就不如青铜铸造那么完美了。在加上作战方式的变化,汉代的戟在形状上与电视剧中出现的截然不同。它们承袭了战国晚期的形制(那是就出现了铁戟),类似一个“卜”字,刺杀、前推的功能增强,钩,凿作用减弱。东汉时期,由于战车被骑兵、步兵代替,一些戟的横枝还上翘,变成了叉刺,更加突出了刺的功能。

出现这种错误,在于一些影视工作者不知道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铁的产生。秦汉时期,是青铜器发展成为铁器的重要时期,因此很多涉及到的金属的地方,都在秦汉前后有巨大差别。这一点在兵器上的表现也尤为明显。出了上面介绍的戟的外形变化,刀剑的变化是更加突出和明显的。

文献、画像资料、考古实物都表名,汉代开始流行环首刀,而且在实战、配饰中已经基本取代了剑。比如《太平御览》中记载,动物孙权与黄武五年造“十口剑,万口刀”,蜀主刘备命名匠蒲元造刀“五千口”,吸进司马炎于咸宁元年造刀“八千口”等。《三国志》中就记载,董卓欲废汉献帝时找袁绍商量,袁绍“横刀长辑而去”。

也许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袁绍之类的高级将领不爱穿皮甲呢?也许它们就是觉得皮甲好看,自己又不必亲自上阵厮杀,没必要穿铁甲。首先,这些人就算是一方诸侯,也时常要面对刀光剑影,不可能把美观摆在性命之前。至少在吕布来袭这种情况下,不会仅仅顾着好看吧?其次,鱼鳞甲穿起来要比那种大块皮革拼成的札甲舒服多了。做工复杂的精细鱼鳞甲,在东汉是就已经成为权贵们追求的时尚。在诸侯的王墓中屡有发现,上面说的精细鱼鳞甲的出土地,满城刘胜墓,有些读者可能不知道,因为著名的金缕玉衣也出在那。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陶俑中,只有一个陶俑身着这种类型的铠甲,而且比其他陶俑高大,穿着华丽的长靴,应该就是高级将领。第三,要论时尚,也不会是皮甲。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勒出了黑光铠、明光铠、环锁铠、马铠。曹操送给自己儿子的礼物。自然应该算在更时髦的东西。这几种甲胄都与剧中有很大区别。所以在电视剧中,袁绍。董卓、吕布等人的甲胄处处体现着历史的倒退。另外在盾牌上,也存在这种问题。罗贯中把三国进不到了明朝,我们现在又把三国到回了春秋战国。

左边是清代拍摄的青年人射箭,你可以明显地看到扳指。可惜这种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几乎从来没有再影视中得到体现。右边这位老兄的射箭方式,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

中国特色

在我们的影视剧中,还存在一种学习落后西方历史,崇洋媚外的情况。中国导演们对中国特色的了解,有时可能还不如歪果仁。弓箭是古代的重要兵器。但是东西方开弓拉箭的方式并不一样。我们在现代射箭运动中常见的那种拉弓方法,是西方常用的,叫做“地中海式射法”。其中特点是用其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勾弦,箭杆在弓的左侧(右手拉弦时)。在使用单体弓的西方,这种拉弦方式还可以接受,单单体弓比较长,经常一个人那么高,弓拉满后,食指处上下形成的角度基本为钝角。但是在东方,流行使用复合弓,弓体较短,张满后手指出的弓弦为锐角,上面那种拉弦方法就会挤压手指。所以在东方更多地采用“蒙古式射法”。其特点是以拇指勾弦,并在拇指上戴护指的拇指环,拉弦时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箭杆置于弓右侧。其实这种射法早在早在商代就被中国人采用了。西方学者称其为“蒙古式射法”,是因为他们第一次见到它,包括复合弓,都是通过蒙古人的西征。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玉拇指环,距今已有3200年左右。在实战中,拇指环大都为石制、骨制。现在人们常说的扳指,一种玩物,就是满清贵族从这种拇指环上发展而来的。

宋代兵书中曾对比过两种射法的特点,中国古代画像上也是两种射法都有。相比而言,蒙古式射法的精确度、稳定性、快速性等方面都更好,更适合骑射、复合弓。特别在马背上,由于缺乏稳定性,地中海式射法只能在事先准备好的情况下开弓射一次,很难再次搭箭射击。

抛石机,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但出现的抛石机在结构上似乎照搬《角斗士》等西方电影。中国古代抛石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接以人力拉绳。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两三百。那种利用绳索、皮革、筋等材料的扭转来转动的木杆进行抛射的抛石机,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它虽然可以节省人力,但射速慢,制造工艺更复杂,易受潮湿等气候因素影响。及时利用重物代替人力拉绳的抛石机,也是在元代襄阳砲时才有的。而且中国古代抛石机有一个重要特征,代表了一种“先进技术”,那就是皮兜。一般来说,抛石机的杠杆越长,射弹的速度才能越快,威力越大。但是以为增加杠杆的长度,又会带来自重、强度等问题,不仅浪费更多能量,还可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杠杆太细长,所以要加粗,加粗后更重了,强度又不够了。我们的祖先聪明的用绳索和皮兜来延长杠杆,这样即降低了自重,又加长了力臂,大大提高了抛石机的威力。在《武经总要》里,就明确记载了这种结构的细节。当然在三国时期,抛石机是否已经进步到这个阶段还没有确切答案,导演为抛石机加一个绳筐的做法不能算错。单只用五六个人就把一个大油罐或石头抛出几百米外,则明显违反了高中物理知识。

中国储运

环球首映官网

自动化应用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