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第一站长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哪些改革他为什么要迁都呢

2023-11-24 来源:柚子资讯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哪些改革?他为什么要迁都呢?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实行汉化,决定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实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这个行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魏政权。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年仅33岁的孝文帝病死于南征的前线。当时的汉化运动正在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都需要通过更深层的改革来克服,以免出现严重的危机。但孝文帝的突然去世使其全面汉化政策因未及深入和完成,遗留问题不少,负面效应明显。

一是迁洛破坏了拓跋鲜卑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激化了拓跋鲜卑的内部矛盾,使北魏王朝原来的立国根基动摇了。尽管北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迫使文武百官同意了迁都洛阳。但就整体而言,鲜卑民族的保守势力根深蒂固,反对迁都、抵拒汉化的旧贵族人数颇多,力量甚大。例如贵族元老重臣拓跋丕,就因反对迁洛而被降职为都督,领并州刺史。一些极端保守的鲜卑旧贵族,在迁都过程中则不断制造事端,甚至在代北发动军事政变,如穆泰、陆睿等人,其背后的精神支柱实际上是元丕,而孝文帝太子元恂也不赞成迁都,参预谋反,一度谋划北奔。可以说,以孝文帝为代表的南迁集团与代北保守势力公然决裂了,这便引起了鲜卑上层内部的严重分裂与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魏的统治基础,而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使其未来得及制订出消除这些分裂的措施,导致这种分裂与冲突一直存在。

二是分定姓族,使鲜卑宗室贵族等成为一个特权阶层,在汉化改革过程中获得了最大利益,与鲜卑民族中的其他阶层形成了严重的分化和对立。孝文帝迁洛之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认为主要威胁来自南朝,轻视北边防务,不再优待六镇将士,而内迁的贵族仕途通达,排斥守边贵族,号其为族“府户”,当做仆役看待。朝廷对六镇将士少给衣食,各镇军官自更残酷地吃刻薄普通士卒。

此外,随从魏孝文帝内迁的普通鲜卑人和宿卫军人,被看作寒人和武人,寒人永无入仕的希望,武人不列清流,不得任高官美职,这种人也对朝官切齿.为各方面所切齿的朝官,分成派别,争夺权位,又互相切齿。这样,鲜卑族内部的分裂,愈来愈深,到魏孝明帝时,鲜卑政权已失去大多数鲜卑人的支持,最终导致公元523年爆发的六镇流民暴动,及至尔朱荣攻入洛阳。

三是,南迁洛阳,促使北魏统治集团腐化堕落,丧失了平城时代的朴素传统和尚武精神,重走西晋司马氏集团的老路,无可挽回地腐败下去,并且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述当时“帝室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他们甚至与腐朽的西晋王公相竞,声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以奢侈相骄。西晋发生过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 , 而迁洛之后的北魏出现了元深与元雍争豪的丑闻。 另一方面,孝文帝迁都之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耗费民力国力,加剧人民的负担和对人民的剥削。

孝文帝迁都之后,重修魏晋时的台榭观阁并增添设施以满足自己的享受,修筑洛阳城的民夫日“有万计,,而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他这样作的结果是上行下效。另外,他的儿子宣武帝更是宠幸奸佞,朝政大坏而一发不可收拾。而当时的人民则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再加上迁都之后,孝文帝多次对南方用兵,.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因此,在迁洛之后孝文帝在世时,就不断发生起义暴动,先后有定州民王金钩,新野民张睹、徐州郭陆等揭竿而起,反对横征暴敛。宣武帝、孝明帝时,此类事件就更多。

赴美读本科条件

美国容易就业的专业

南加州大学世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