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室内装潢

安禄山为什么敢造反最后为何失败

2023-11-24 来源:柚子资讯

安禄山为什么敢造反?最后为何失败?

提起安史之乱,很多人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安禄山实在是太保守,否则大唐早就被他灭掉了。再加上安禄山家门不幸,被亲儿子害死,也是憾事一件。

类似的假设永远都受到欢迎,比如说“如果某人不死”和“如果某人受重用”等等,仿佛这些人天生不凡,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注定能改天换地一样。

事实上,唯物史观从来都不用这样的方式分析问题。

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多大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讲,安禄山并不具备造反作乱的能力。

当时的大唐帝国共有十大军区,总兵力50多万。而安禄山管理的三大军区,总兵力只有18万,所占兵力大约只有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河東節度……治太原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度……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唐玄宗大肆提拔、重用安禄山的原因,就在于需要他来制衡西北三大军区(朔方、河西、陇右),而西北三个军区总兵力达到了21万人。

河西節度……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隴又節度……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

换言之,如果安禄山敢造反,仅西北三大军区的力量就足以制衡安禄山,如果再加上禁军,西北地区的兵力优势会更大。

更重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二十多个省,而安禄山实际控制的范围不会超过四个省。(为方便理解,我用现在的行政单位阐述)。

一旦战争开始,双方的战争潜力不可以同日而语。

更何况,安禄山对三大军区的控制是建立在皇帝授权的基础上,如果皇帝突然宣布他为叛逆,真正死心塌地站在安禄山身后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许多人眼中,安禄山就是唐玄宗的头号鹰犬,他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唐玄宗。如果安禄山突然和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反目,别人是否会认可安禄山本人的实力呢?难说。

从这个角度看,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一点问题也没有。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安禄山并没有造反能力的主要原因。

安禄山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呢?

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唐肃宗,他们希望安禄山到长安,安禄山乖乖听话前往就好了。皇帝敢杀他吗?实在未必!

如果皇帝把安禄山叫到长安之后,二话不说就下杀手,那么史思明等人选择造反时自然有话可说:“安大帅忠心可表天地,昏君却听信谗言滥杀忠良!”

事实上,后来的军方大佬来瑱就是这么玩的:皇帝命他进京,他毫不反抗。

等皇帝杀了来瑱之后,他的亲信手下就以此为借口反叛,皇帝只得妥协。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出了昏招。

初,长安人梁崇义以羽林射生从来瑱镇襄阳,累迁右兵马使。……崇义寻杀昭及南阳,以其状闻,上不能讨。三月甲三,以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后。崇义奏改葬瑱,为之立祠,不居瑱听事及正堂。

对于安禄山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乖乖听命,这样做的上限是安然无恙,下限是被杀后保留一个较好的名声,而造反则很容易万劫不复。

安禄山有小智慧,所以他用认杨贵妃当干娘的方式,让唐玄宗误以为安禄山有理性;

安禄山有小勇气,所以当有人怀疑他要造反的时候,他敢直接进京向唐玄宗哭诉。

只可惜,安禄山没有把这种良好习惯保持下去。

大家看看郭子仪,在他位高权重时,说他想造反的人非常多。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一直都像防贼似的防着郭子仪。

面对皇帝的猜忌,郭子仪从来都是坦然地把头伸到皇帝的刀锋范围之内。换而言之,皇帝让他到长安城,他就到长安城;从来都不犹豫。

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

这才是大智慧和大勇气。

尽管安禄山没有大智慧和大勇气,但他起兵造反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唐玄宗的布局就会发现,这个局虽然看起来毫无破绽,但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第一、西北三大军区的整体实力的确不输于关东三大军区,但西北军区还要兼顾回纥和土蕃的威胁,未必能全身心投入平乱当中;

第二、西北三大军区分属三位节度使,就算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平乱当中,这个居中协调的工作也不好做。人心不齐,泰山难移;

第三、如果关东军区起兵,江南军区和西南军区一同起兵相应,大唐帝国当场被打崩溃也不是不可能。

根据我的分析,安禄山之所以敢起兵,除了对唐玄宗年迈和太子李亨的恐惧之外,这三个原因也很重要。

但最后的事实,显然令安禄山失望了。

美国学校生活

戴维斯大学世界排名

哈佛大学有多难考